现状 人才稀缺 摸索前行
“我们一直想招聘合适的版权经理,但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大部分都是从行业外招聘进来从零开始培养的。”作为外资出版商的代表,意大利地中海香柏出版社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王韶华在招聘时遇到了这样的苦恼。的确,成为一位合格的版权经纪人,并非易事。“英语好的人,很可能对图书业务不是很懂, 对图书业务很懂的,英语又不好。” 已经从事版权代理工作10年的大苹果版权代理公司版权经理周长遐表示,版权代理的工作非常琐碎,包括与出版社、作家的多方沟通,合同的修改与签订等。“让一个英语专业8级的人来做这样的工作,她很可能会觉得屈才。”因此,在周长遐看来,对图书行业的热爱,是成为一个版权人必备的条件。
马立海表示,目前版权经纪人从业人员的情况,呈现三个特点。第一,从业者年纪比较轻,第二,收入不算低。第三,准入门槛低。从2010年开始,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开始举办版权经纪人培训班,每年两期,每期100多人。“从我们学员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来我们这里参加培训的人,有些是认为这个行业非常有潜力,所以来参加培训准备深入发展的,也有些是对目前的现状感到失望,通过培训进行提升。”
与传统的版权经理相比,专门为作家服务的版权经纪人,对于出版业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周长遐表示,大部分中国作家还是愿意自己打理版权事宜,少数作家开始尝试通过经纪人进行版权交易,但“还在摸索阶段”。
呼声 加强培训 统一规范
加强版权经纪人人才的培养,是业界对于版权行业共同的呼声。这也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积极推进将这一职业分类纳入人保部职业分类的原因。“只有有了‘名分’,才能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马立海如是说,他认为,未来版权产业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大的文化产业机构都设有首席版权官,下设版权经理,版权经理下设版权经纪人,负责各项版权的运营。同时,加强行业监管,也是大势所趋。马立海认为,版权经纪人并不需要建立类似律师执业资格考试之类的准入资格机制,但应建立技能考评机制,通过对绩效的考核加强版权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曝光。
接力出版社版权负责人谢逢蓓称,目前,大苹果、博达、安德鲁?纳伯格等大型版权代理公司的操作已经比较规范,合作也比较顺畅,但是在与一些较小版权代理机构合作的时候,在工作方式和费用方面会有一些小分歧。王韶华表示,作为外商,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在版权合作中税务等方面的问题,国家规定与国际标准不是十分契合,比如国外出版社的税务高达10%以上,这就令国内的很多出版人不理解。“我们只好一家社一家社的沟通,对于没有在国内设立办事处的外商来说,沟通可能更加困难。”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版权人才的培养,同时,将“走出去”计划进一步细化。“我看到中国有很多的好书,但是很难把它们推到国外去,尤其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翻译。”周长遐也表示,将版权经纪人纳入职业分类,能够比较好地推进行业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行业培训,使版权人能够有契合现有体制的行业准则。
趋势 创新模式 多元发展
在周长遐看来,经纪人是作家的“手脚”:“有了经纪人,作家才能全力以赴的从事创作。”目前,国内有些作家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浮沉》、《藏地密码》等作品都是通过经纪人之手,最终销售到中国台湾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
在国外,作家-版权经纪人-出版社的出版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出版社不会直接接收作家的稿子,而是只从经纪人手中接稿子。而版权经纪人的职责,首先是看作者的的稿件,并收取看稿费。其次,利用媒体等各种资源对作品进行推广,最终目的是为作者选择一家最适合的出版社出版其作品。周长遐认为,这种模式会使版权交易更加顺畅。
马立海则认为,版权产业不仅仅局限在图书或是数字出版,而应该涉及多个门类、多个产业群的多元化版权经验。出版业的版权资源,完全可以在其他产业更好的运用,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也是他们举行版权经纪人培训的精髓。“都梁的《亮剑》最初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后,并不畅销,但随着电视剧的热播,销量一下大幅提高,这就说明了出版业资源可以在其他领域获益。”,刚刚在多家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心术》的作者六六同样也将版权资源在电视媒体领域发挥到极致,其《蜗居》、《双面胶》等作品都在图书和影视两大领域取得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