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奠定了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地位。如今,它的用户量更是有望在2013年1月突破3亿大关,然而因为“微信”商标被多家公司抢注事件,腾讯为此陷入一场商标纠纷之中。
“这场纠纷实际上不会对腾讯的微信业务产生太大影响,应该也不会让腾讯付出太大代价。”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因为微信的核心是产品和用户关系,这种核心资源是别人无法复制的,掌握了这种核心技术的腾讯不会面临太大的威胁。
据了解,2011年1月24日,腾讯向中国工商总局商标管理局递交了第九类(电子公告牌类服务)和第38类(通讯类服务)的商标申请,然而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官方网站中国商标网显示,早在2011年1月17日北京联智昭阳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就抢先一步申请了第38类商标,递交申请一周之差造成腾讯公司的两个商标被驳回。
值得关注的是,事后发现共有3家企业申请了这个商标。早在2010年11月12日,微信出品之前,创博亚太(山东)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最重要的3802类别(即时通讯)申请了微信的商标,2011年11月收到异议后进入再审阶段;而北京联智昭阳文化传播公司提前腾讯一周又抢先申请“微信”商标,分类为3801(新闻广播),在2012年2月20日被部分驳回,经过初步审定后,6月27日,联智昭阳抢来的商标又收到“异议”,开始审阅补充材料。
与此同时,按照商标法中“同一商标申请在先”的原则,北京联智已经拿到部分商标权,专用权期限为2012年6月28日至2022年6月27日。
关于“微信”的第九类商标,在2010年同样被创博亚太抢先注册,但是已经成无效状态。腾讯的第九类微信商标尚处于异议中,目前显示驳回复审完成,可能已经回到腾讯手中。不过,对于微信商标纠纷,腾讯方面表示内部法务部和产权部门正在积极处理,不做任何回应。
夺回可能性大
据悉,这场“商标”之争,构成了在38类微信商标上的三足鼎立状态。腾讯是否能在最后拿到微信的所有权,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东南大学法学院张马林律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腾讯如今夺回商标的过程会出现一定麻烦,因为对于商标注册,国家法律给予了一定的保护。与此同时,类似的商标拉锯战要经过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和北京市第一人民法院三个流程,往往会持续2至3年,甚至5至6年。这对于腾讯微信来说存在不利的影响。
据张马林律师介绍,如果腾讯要加以反击,可以通过证明微信在2011年之前已经是“驰名商标”等做法发起异议。但是这个定义也是充满很多摇摆不定的因素。
“之前我们使用微信的时候,对于它的商标的概念是极为模糊的。”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东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腾讯自身也忽视了对于微信这样的在应用商店里面的移动应用进行商标注册,最后给人钻了漏洞。
吴冬认为,与之前唯冠苹果商标权之争有所不同,微信案件中现在各方都处于商标争议阶段,并没有哪方真正获得这个商标,腾讯获得两类商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对腾讯不利的是微信商标基本处于无保护状态,任何竞争对手都可以使用这个商标。
腾讯或付经济代价
据业内专家分析,如果这次腾讯申请复议失败,微信就只能改名,或者从对方手中买回商标权。回顾之前苹果IPAD商标纠纷让苹果痛失6000万美元的案件,腾讯也有可能付出一些代价。
与此同时,“微信”商标被广泛抢注,也给各方带来思考。商标所代表的意义从来不是一个LOGO,其中有非常大的商业价值。
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事后,腾讯肯定会采取一些法律手段来设法夺回商标权。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腾讯付出一些经济代价和解或购买商标。
“过去很多时候企业(特别是IT企业)往往对自身业务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而是采取‘边走边看’的敏捷策略。因此不会在产品发展初期就注册相关专利或商标。”该专家对记者指出,现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应对此增加重视和保持敏感,在产品规划的初期就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必须尽早注册自己的商标,以免后顾之忧。”吴冬强调,对于一些品牌集团,知识产权和商标权是尤为珍贵的资产。很多抢注是含有恶意的,我国的司法体系也应当更加完善,合理地进行改革,让某些商标可以更好地“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