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绘制一张专利领域的“世界地图”,中国无疑是这张“地图”上的醒目地标之一。与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相对稳定的申请量相比(济宁专利),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长率,审查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社会对专利审查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给审查工作的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措并举,在有效缩短平均审查周期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服务水平,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实施科学管理 审查周期持续缩短
专利制度的本质是通过法律赋予创新主体一定期限的法定排他权,从市场获利保证创造投入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公布发明创造鼓励公众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从而鼓励全社会进行发明创造。由于法律上赋予了创新主体一定期限的排他权,因此缩短审查周期有助于创新主体尽快确权以决策未来的商业行为,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利用发明理念继续实施创新创造。回溯至本世纪初,国家知识产权局曾面临申请案件大量积压的困难,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从实质审查请求生效到首次结案)一度超过4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面对缩短审查周期的合理诉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提高专利审批速度列为专利工作的目标,并通过扩大审查队伍、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缩短审查周期。“十二五”期间更是开创性地设置了6个京外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形成了“一局一委多中心”的审查新格局,审查力量不断壮大。在合理布局审查力量的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注重内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审查周期实施了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并对特殊原因造成的超长周期案卷开展了专项清理工作。相关数据显示,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从2001年的53个月降至2011年的22.9个月,并稳步降低至2014年的21.8个月,满足了创新主体对审查时限的需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积极应对压力 审批周期比肩强局
与世界主要专利申请受理国家相比,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0%,同期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申请量则相对稳定,日本甚至略有下降。2014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92.8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的美国(57.9万件)和日本(32.6万件)的申请量总和。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发明专利审批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专利申请的积压是世界各国专利局普遍面临的问题,为此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美国专利商标局采取费用杠杆、多种加快机制等方式控制申请数量、加快审查速度;日本特许厅提供了对海外申请、绿色技术、中小企业申请优先审查等方式;韩国特许厅采用“三轨制”审查、特定领域超快审查等方式。此外,各国还在专利审查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专利审查高速路(PPH)等措施增强审查结果的共享,降低工作重复性,提高审查效率。
通过不懈努力,2011年至今,各局审查周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根据各局已公布的2013年数据来看,我国发明专利审查周期为22.2个月,领先于欧洲(36.1个月)、美国(28.6个月),与日本(23.4个月)和韩国(19.1个月)相当,达到了与世界强局比肩的水平。考虑到我国专利申请量高速增长的背景,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