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的顺利出征,标志着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拉开序幕。在全世界的关注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较以往同系列飞船有了更多的技术改进,知识产权成为其遨游太空的支撑。(济宁专利)
知识产权相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实施了20年,突破了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拥有的发明专利有900余件,提升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整体能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目前是世界上除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外,仅有的可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的实用性系统,达到了当代国际同类水平。
据介绍,此次发射神舟十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开始应用至今,十几年间已经承担过100余次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到100%,是名副其实的“功臣”。此次,它较一年前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时,技术上又有了创新和改进,并新提交了十几件发明专利申请。该火箭由4个液体助推器、一级火箭、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全长58.34米,自重近500吨,起飞推力超过600吨,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
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与之前的飞船相比,神舟十号的逃逸塔分离、一级与二级火箭分离等技术动作,都第一次呈现在电视直播的屏幕上,这是因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外壁上首次安装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测量系统。这改变了以往地面控制中心只能依靠数据掌握火箭飞行情况的局面,可以进行实时图像监测,使地面控制中心及广大电视观众都能够直接观看到一些相应的技术动作过程,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装上了“千里眼”。其中的摄像装置、图像压缩处理器、图像综合控制器等一系列技术皆提交了专利申请,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也进行了软件著作权登记。
与神舟九号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相比,神舟十号在材料、工艺上都有创新并拥有中国发明专利,其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关专家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带动了效率的提高,为我国的载人航天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航天圆梦之旅
从航天员在空间的生活,到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处处皆闪耀着知识产权的光芒。有关专家指出,神舟十号的航天之旅,就是一次知识产权之旅。
太空旅行,无论是飞船还是作为目标飞行器的空间实验室,其封闭空间内的空气质量都与航天员的健康和工作状态息息相关。神舟十号对此作了进一步改进,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环境控制生态保护技术首次应用于神舟十号的太空之旅。该技术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及有关处理技术,把人需要的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进行循环再生利用,不仅改善了舱室内的空气质量,还减少相关物质的补给量,节约了有限的能源。
由我国自主培育的植物新品种“彩叶苗木”,此次有幸搭乘神舟十号飞天。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进行彩叶植物的航天育苗实验。近20年来,我国已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菌种和生物材料,获得大量新品种,目前已有近百个品种成功推广应用。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制约我国苗木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种子,而航天育种是一种科学、便捷、快速的途径。
“航天技术的进步,提升了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实力,带动了相关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近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成功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等3大基本技术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同时,已经有400余件专利转化推广,有力推动了我国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
此次神舟十号成功飞天,是神舟飞船的第10次发射,距离我国首次载人飞入太空恰好10年。这期间,我国共有10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按照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我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我们有信心期待我国航天事业再创辉煌。”一位航天专家表示。(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